了解更多同拓管件资讯,关注管件行业动态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多名委员提交了《关于加快建设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的提案》,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关注。
近日,这条历时半个世纪的伟大工程有了新进展,甘肃省社科院联合中铁西北院对南水北调西线进行了第二阶段考察,这是考察组第四次进行现场实地踏勘,目前已经圆满完成了考察工作。同时,第一阶段考察编撰的详细考察报告《天河——藏水入甘考察报告(上册)》正式出版,这是对开展西线方案比选工作的阶段性总结。
前后四次考察行程两万余公里
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水资源配置的重大战略性工程,包括东线、中线、西线三条线路,连接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水系,构成我国北方地区“四横三纵”水脉格局。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从长江上游调水进入黄河上游,解决黄河资源性缺水的根本举措。自1952年我国首次组织对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查勘以来,西线工程研究论证已逾半个多世纪。
2017年,中铁西北院收到了甘肃省社科院的邀请,参与到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考察队,派出了熊治文、安孟康两名资深专家。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把我国西部昆仑山脉和巴颜喀拉山以南丰富的水资源调到黄河流域及西北其它地区的调水工程。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围绕西部调水工程,主要有黄委会“一江两河”调水规划、长委会怒江方案、大西线(朔天运河)方案、红旗河等诸多的调水线路设想。考察组希望通过实地考察,比选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优选方案,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北方尤其是甘肃、内蒙、新疆的干旱缺水问题。去年11月,国务院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工作会议提出“开展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方案比选论证前期工作”,社会各界期盼已久的西线工程终于进入了方案比选阶段。
从2017年“藏水入甘”的首度提出,从2018年6月开始到今年6月,考察组一行共开启了4次漫漫求证之路,前期主要考察了“雅鲁藏布江——甘肃——四川”“白龙江——景泰”及“河西走廊——新疆”这三条线路。两年多时间里,考察线路总路程约两万余公里,对线路关键节点的入水口、出水口、坝址位置、文物分布、断裂带、青藏高原岩层、活动构造等进行了综合考察,收集和获取了大量极具参考性的科研数据,并形成了如今四大比选方案的其中之一。
第一阶段考察成果报告已正式出版
今年5月,甘肃省社会科学院、中铁西北院、甘肃省广播电视总台联合组成考察组,开展南水北调西线方案比选第二阶段考察,这也是考察组第四次考察工作。“考察途中满眼沙漠、河谷、雪山、高山,听起来景色优美,但当你真正置身于这样的大环境去工作、生活,你的神经是极度紧绷的,尤其是我们这些搞科研的,更加明确自己肩负的职责,是用“数据、例证”来说话的,危险随处都有。”考察组专家安孟康(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说,本次考察历时10天,从贾曲汇入黄河的入口即调水线路终点出发,途经四川、西藏、青海等多个省份,行程约5000余公里。
沿途跨越黄河,大渡河、雅砻江、澜沧江的多条支流及怒江、金沙江,翻越阿尼玛卿山、巴颜喀拉山、雀儿山、他年他翁山等山脉,终点为金沙江调水的侧仿水库拟建坝址。重点考察了黄河水利委员会、长江水利委员会提出的南水北调引水方案,对调水方案沿线调水线路布置、主要坝址、渡槽位置以及沿线地形地貌、社会经济、自然生态、历史文化等进行了综合考察。全体考察队员克服高原反应带来的不适,多次遭遇暴雨、大雪等灾害性天气,滑坡地质灾害带来的困难,最终完成此次考察任务。
今年6月,南水北调西线考察再次传来好消息,考察组第一阶段考察成果《天河——藏水入甘考察报告(上册)》出版,该书以日记体的形式记录了第一阶段的考察成果,是对开展西线方案比选工作的阶段性总结,旨在促进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方案的论证和比选工作。接下来,考察组将编撰《天河—藏水入甘考察报告(下册)》,主要以今年对黄委会长江水系调水线路和长委会怒江调水线路两个早期方案比选考察的内容为主筹备编撰。
上一条: 浙江浪川水厂管网延伸工程全面竣工 老百姓喝上幸福水
下一条: 聚氨酯保温钢管知识百科